以美、日、中国大陆和台湾电子产业的变革历程看,我们该如何拥抱科技的未来?
— shenzhenware —
编者按:这里是被誉为「创客军师」——程天纵先生(Terry)的「Terry 专栏」。程天纵先生(Terry)自从退休后,就一直义务辅导年轻创客创业,将自己 35 年跨国公司管理经验无偿贡献出来,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视角审视新硬件生态,帮助创业者能够像拥有吉普赛人的水晶球一样,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。
日本以二战战败国的身份,占据家电时代红利,打败欧美企业;在后来,美国提早进入资讯时代成为 IT 时代的霸主,而中国大陆则以循序渐进的步伐赶超中国台湾和日本……
读完本文后,如有任何感悟和问题,欢迎留言给我们,给 Terry。也欢迎你预约他的对话时间。
● ● ●
我这个年代的所谓 4 年级生,有幸能见证到半个世纪以来的高科技产业变迁;比起今天的年轻人,对高科技浪潮的兴起与衰退更有一份敬畏之心。
记得我小时候,电视机就是高科技;早期台湾引进外资也是以家电──尤其是电视机为主。像是 RCA、增你智(Zenith),艾德蒙(AOC)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美国品牌;随着电晶体、半导体的诞生,高科技从家电进入了电子时代。
日本以其工匠精神追求产品的设计与改善,加上戴明博士(Dr. William Edwards Deming)在日本推动对持续的流程改善和完美品质的坚持,日本在 1970 年代居然以二战战败国的身分,打败了欧美企业,称霸家电及电子时代,逼得美国企业在 1980 年代不得不以日本人为师,全面学习「全面品质管理」(Total Quality Control,TQC)和「看板」(Kanban)管理。
我当时在 HP 台湾,被指派去日本 YHP 学习并且引进 TQC 全面品质管理,往事历历在目;美国企业在家电、电子市场节节败退之时,却悄悄的将迷你电脑、工作站往桌上发展,进入了 PC 时代。
美国:错过了家电时代,却提早进入资讯时代
1990 年代,美国企业正式宣告高科技资讯时代的来临。我有幸见证了 HP 和 TI 的企业经营宗旨的改写,由电子进入资讯时代。
台湾早期的电子业发展,借着引进外资技术开始了黑白及彩色电视的组装,然后节外生枝的发展出咖啡厅式的电玩;我们这个年代的人,应该都记得小蜜蜂、打坦克、吃豆豆的这些电视游戏。
由于电玩涉及赌博,政府壮士断腕禁止这些电玩的生产,而灵活的台湾厂商立即转向电脑终端产品的生产,接着顺利搭上 PC 这班车,顺利站稳 IT 时代的高科技浪头。
20 世纪的最后十年有许多大事发生:首先是家电、电子时代的霸主日本,忙着享受独霸市场的商机,而且不断巩固阵地,除了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国内研发之外,还从事海外设厂生产、以及全球品牌通路建立;结果是发展壮大日本电子产业五大巨头──日本电气、松下电器、富士通、夏普和 Sony。也因为如此,日本没有搭上 IT 时代这班车。
另外,有人打趣说,虽然 IT 时代的霸主是美国,但是真正受益的是「I」(India)和「T」(Taiwan);几乎所有的软体代工都是印度包了,而所有的硬体代工都由台湾厂商承接,因此造就了所谓的「台湾电子五哥」。
而当美国在这十年除了加速高科技的产业转型,由电子向 IT 发展,更加速向 ICT(资通讯技术)和网络时代变迁。2000 年的网络泡沫化,给了美国充足的资源,来发展手机、智能手机及无线通讯;而在互联网跌了一跤之后,网络时代的脚步并没有停顿,反而加速进入云端时代,使得日后的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风起云涌。
日本:家电时代称王,但错过资讯和网络时代
反观日本,没有搭上 IT 时代的班车、没有任何电子产业巨头思考弯道超车的策略,反而在家电、电子市场「筑高墙,广积粮,稳称王」;由于失去 IT 市场,导致 PC、笔电、软体等技术及产品全面失守,随后的功能手机、智能手机、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、云端、app、电子商务、大数据等等,都遭到全面溃败。
但是日本电子五巨头辛苦经营的家电和电子产品和供应链,终究还是逃不过产业生命周期的宿命,霸主地位被韩国及中国大陆蚕食鲸呑;前不着村、后不搭店,正是日本高科技产业两头落空的处境。
而回头看看台湾的情况,在 IT 时代受益的台湾电子五哥,仿佛是日本的历史重演:从 90 年代至今,在 PC、笔电市场也是「筑高墙,广积粮,稳称王」 ,采取的措施也几乎跟日本一样。
唯一不同的是,日本人比较团结,还有个本土市场支撑,才能拖到今天;而台湾的电子五哥没有本土市场支援,在中国大陆市场也「戒急用忍」,放任联想坐大。
在联想并购 IBM PC 之后,不仅仅在全球市场威胁台湾厂商,更进一步威胁到台湾的欧美代工衣食父母。
循序渐进的中国大陆,代工思维的台湾
我在 1992 年初派驻北京担任中国惠普第三任总裁时,联想只是一个由中科院的柳传志出来创业、爹不亲娘不爱的小民营企业;真正的国家队是由电子部计算机局分离出来的「长城计算机集团」。
联想采取「贸、工、技」的策略,先代理惠普的 PC 和打印机做起,然后进入制造,再自创品牌。当年柳传志、杨元庆、郭为等人,都上过我的课,称呼我为「老师」,所以千万不要说他们是一个有政府支援的国家队。
反观台湾的电子五哥们,在积极巩固 IT 阵地时,虽然也由代工转型自我品牌,但是代工的大饼始终也不愿放弃;品牌、代工兵分两路,PC、笔电两不弃。
虽然有国外手机巨头的支援,拿下了不少手机代工的订单,也算进入了 ICT,但是,随着「男人」(MEN:分别代表 Motorola、Ericsson、Nokia)被 Apple 及中国品牌上下夹击至垮台,代工的宿命也随着衰败;HTC 如天空划过的一道流星,带着国人的期望和失望,如今已经好景不再。由于台湾的经济非常依赖高科技产业,因此今天的 22K 可谓其来有自。
政府关心 GDP 成长率是理所当然,全球政府都是如此;促进经济增长肯定是抓大放小,各国政府都一样。几家大企业成长个 10%,胜过万家微型企业翻倍。因此,大企业得到了国家最好的资源也是理所当然的;这些资源包括(但是不限于)资金、人才、政府的优惠政策、媒体的关注报导等等。
大企业发展的宿命
但是大企业有个宿命问题:高科技大企业往往最终会因为无法创新而灭亡。怎么说呢?
大企业之所以大,就是因为营收大,而且大企业一般都是上市公司,背负着投资者及股民的期待,每年营收获利必须持续增长;所以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,大企业必须追求主流市场产品,也就是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产品。
所谓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」,即使衰退期的产品市场,也比诞生期或增长期的产品市场更大、风险更小。君不见家电、电子产品虽然不再引领风潮,却也不会消失。
成熟期产品的特点,就在于商品化(commoditization)、无差异化;主要产品的竞争力在规格、价格、以及工业设计,如果硬要说创新,往往只能扯上设计。因此,我说高科技大企业逃不了因为无法创新而衰退的宿命。
另外一个原因是人才。大企业吸引了国家最优秀的人才,到了年底发奖金给股票时,当然是看绩效;因此企业中的一军人才,必定争取掌握主流产品的重要位置。企业真有心投资创新技术及产品,恐怕也只有二军、三军人才可以苦守寒窑几年了。
了解了大企业的体制和宿命,就会知道在某个时代称霸某个产业的国家,往往也就会停留在那个时代;因此,日本电子五巨头至今仍然在搞电视,台湾电子五哥仍然在搞笔电,孰令致之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政府的责任在布局
那么政府该做什么?戒急用忍?技术留台湾?避战?死抱着供应链?与半导体、IT 产业共存亡?日本不行台湾行?
我曾经在许多演讲里面提到过,位居高层的 CEO 必须具有看穿水晶球的能力。从家电、电子、IT、ICT、云端、互联网、到各种智能产品,下一个高科技风口是什么?物联网?万联网?创客创业?我 2015 年 8 月在日本东京对 150 位日本企业高层演讲,就试图告诉日本的企业,「产品 4.0」将会是日本的下一个风口,让日本再度兴起。
由满场的掌声中,我可以感受到日本企业长久以来的焦虑和期盼。
写到这里,我禁不住的怀念起蒋经国时代的十大建设,李国鼎、孙运璿时代引进 RCA 的技术,在工研院电子所盖了台湾第一个半导体晶圆厂;虽然台湾仍处于家电时代,但政府已经在布局 IT 时代的产业技术,这就是政府具有看穿水晶球、布局未来的能力。
后来的两兆双星却只继续在为 IT 产业「筑高墙,广积粮」,在今天回顾之下,两兆双星似乎是为台湾高科技产业下了一根定海神针,让台湾这艘高科技大船就停在 IT 时代,看着未来科技浪潮离我们远去。
● ● ●
「新硬件·新制造」
Terry 对于产业的洞见 & 观点
深圳湾(微信公众号 ID:shenzhenware)已开设程天纵先生的文章专栏,查看方式:前往「深圳湾」微信公众号主页-点击主页下方菜单栏「报道」-「Terry 专栏」
想与 Terry 老师互动交流,请点击「阅读原文」预约他的第 25 期(9.12~9.26)一对一、面对面辅导。
— shenzhenware —